儒学与后现代语境:中国与海外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无 时间:2013-04-03 10:47
儒学与后现代语境:中国与海外
本专题主要针对儒学与后现代语境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大陆儒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复炽以后,迅速成为知识界的一种言说主题与思想趣味,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与之相关,最值得回忆的事件有二,一是为儒学价值做出激烈声辩的“反激进主义”思潮,二是对“新儒学”的介引与探讨。以后者而言,最主要的意义还在于学理系脉上的补课,以便与历史及海外的研究进程相衔接,这也使大陆儒学能够以新的气象重新返回于创新性阐释的轨道。然而,从国际的范围来看,新儒学实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即已出现危兆,被称为新儒学最后一位大儒的牟宗三宾天以后,更加速了这一曾主导约一个世纪的思想潮流的衰退,与之相随,各种新的话语纷杂以出,竞相争执,儒学研究遂进入了一中心匮乏的多元言说时代。 ………………查看全文…………
大陆儒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复炽以后,迅速成为知识界的一种言说主题与思想趣味,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与之相关,最值得回忆的事件有二,一是为儒学价值做出激烈声辩的“反激进主义”思潮,二是对“新儒学”的介引与探讨。以后者而言,最主要的意义还在于学理系脉上的补课,以便与历史及海外的研究进程相衔接,这也使大陆儒学能够以新的气象重新返回于创新性阐释的轨道。然而,从国际的范围来看,新儒学实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即已出现危兆,被称为新儒学最后一位大儒的牟宗三宾天以后,更加速了这一曾主导约一个世纪的思想潮流的衰退,与之相随,各种新的话语纷杂以出,竞相争执,儒学研究遂进入了一中心匮乏的多元言说时代。 ………………查看全文…………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