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谢赫访谈录:文学翻译是译者与作者的一次精神对话
编者按:
近日,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埃及汉学家谢赫最新翻译的阿拉伯语版《21大厦》(周大新 著)由埃及阿拉比出版社出版,并在第52届开罗国际书展正式亮相。为了更好地翻译这部作品,尽可能完整地将作品的文学艺术特性呈现给阿语读者,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谢赫就作品中的一些内容与《21大厦》作者周大新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开启了一场深层次的精神对话。中国文化译研网特将一些对话交流内容整理发布,以此增进读者对《21大厦》的理解,使中外读者更加了解文学翻译背后的故事。
谢赫:请问您写作《21大厦》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周大新:这部书的写作始于1999年,处于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的节点,整体写作持续了两年多。我是1995年由外省调入北京工作的。在外省工作,生活接触面有限,到了首都,在北京生活让我得以观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我产生了想把中国人的精神大厦内部景观呈现出来的冲动,于是选择了一座大厦作为表现对象,写的是生活在大厦里的各色人等的现实生活,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大厦的内部景观。我想把21世纪初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表现出来,为民族精神的发育史,留下一份文学的资料。
谢赫:您可以介绍一下《21大厦》一书的结构形态吗?
周大新:写一座都市里的大厦,与写一个乡村的生活是有很大不同的。采取一种什么结构去表现,让我颇费思索。后来,就决定分楼层来写,用不同的楼层来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大厦地下室里的工作者,代表是是社会底层人;大厦顶部的高级住宅业主,则代表上层社会人士。21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动时期,各阶层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形态和精神追求,我力求传神地将其表现出来。
谢赫:那关于《21大厦》这一小说的叙述者和叙述视角,您是怎么考虑的呢?
周大新:写这样一部小说,当然可以用传统的叙述方法,也就是用上帝式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样式来叙述,大厦里的每个人的行为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我觉得那样不新鲜,没有创新。经反复思考,采用了现在这种,也就是用一个乡村出生的小保安的眼睛来观察这座大厦里的各色人等的生活,凡他看到的,就写;凡他看不到的,就略去不写。这样,让大都市里的生活映射到一个乡村小伙的眼睛里,使其产生对比,给其造成刺激,这样写会有些新意。
谢赫:请您谈谈《21大厦》这部小说里描写的人物,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呢?
周大新:这部小说里写的人物很多。在一座大厦里生活的人本就很多,加上我想表现一座精神大厦里的内部景观,写的人物太少了也没有说服力。我想通过对这一群人物生活境况、情态的描述,去实现我的雄心。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都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物。我接触和观察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然后把这些人物形象揉在了一起,创造出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我着力表现了一个人物“他”,也就是保安员。他是一个由乡村来到北京打工的小人物,借他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21大厦里其他人的生活。他脑子里的传统观念与大城市里飞速变化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冲突,最后使得他感受到了不解和绝望。通过他来表现新旧观念冲突之激烈和变革对人心理冲激之强烈。如果要说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是他。
谢赫:《21大厦》与您其它作品有什么联系吗?
周大新:在写这部书之前,我用十年时间写过一部三卷本的长篇小说《第二十幕》,在那部书里,我通过对故乡南阳一个丝织家族在20世纪命运沉浮的描述,把20世纪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命运表现了出来,我用这部这作品,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作了我自己的总结。之后,我开始去关注新的世纪,关注新世纪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变化,于是有了《21大厦》这部作品的出现。
谢赫:如何理解《21大厦》里黑雉鸟的意象呢?
周大新:想飞离自己站立的地方,想到别处去,想到陌生的他乡生活,认为幸福在别处,不在脚下,这是所有人心底的认识和愿望,也是世界人口迁移的心理动因。世上无数的人在为到别的地方去而忙碌。我把自己的这种发现具象化,让其变成了一只黑雉鸟,让他站在21大厦的墙壁上,凝视着人们。我想让人们由这只鸟去意识到,很多费尽心力的寻找其实并无意义,你千辛万苦找到的,可能不仅不是幸福,而会是别的令你痛苦的东西。
附:
本文获《21大厦》作者周大新和阿拉伯语版译者谢赫授权发布,特此感谢!
- ·翁鸿鸣:用文学的力量感知实实在在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近期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翁鸿鸣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聚焦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翁鸿鸣分享他的创作与翻译经历,介绍...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