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与人类文明”高端论坛暨汉学学科论证会
12月9日,“汉学与人类文明”高端论坛暨汉学学科论证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海内外专家共聚一堂,从时代需求和国家使命出发,就海外汉学的历史与传承、汉学研究与国家形象构建、汉学学科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馆长詹福瑞,《国际汉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杨慧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代室主任赵稀方等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以及丹麦外交部前大使级总领事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等海外汉学家,从不同角度就汉学的当代价值与学科发展方向提出了真知灼见。北京语言大学刘利校长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颜伟、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贾烈英、副院长黄悦参加了会议。
刘利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内在来华留学人才培养领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成果最突出的高等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在汉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当前正是汉学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作为国内汉学研究的重镇和世界汉学家的“摇篮”,北语有责任也有决心为推进和提升汉学发展贡献力量。学校专门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力求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聚焦汉学,致力于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端汉学人才,服务国家战略。
张西平教授主持了专家讨论环节。他从多年从事汉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分享了经验与体会,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以及在我国高校加大力度培养新一代汉学人才,让汉学家通过参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是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国学研究平台,袁明教授作为燕京学堂院长,从全局高度和切身经验出发,对北语发展汉学的思路给予很高评价。她指出,汉学对树立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很多知华友华的大使、外交家都曾经在北语学习,燕京学堂的优秀海外学者中,很多也都有在北语学习的背景,这一资源是北语发展汉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她提出,未来的汉学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培养青年汉学家,他们不仅拥有开阔的全球性视野、现代知识体系,而且其中很多人语言能力非凡、对中国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把握住他们,就把握住了汉学的未来。
- 上一篇:听国际汉学家“云端”讲述北京故事
- 下一篇:没有了
- ·意大利汉学家毕罗—— “我对汉字和
- ·浦安迪:透过评注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 ·三位知名外国汉学家:中国取得的成
- ·德国汉学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
- ·剑桥大学汉学研究的见证人——访英
- ·从晏子到麦家,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如
- ·宇文所安:必须质问是否真的存在一
如果只闻其声,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毕罗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标准流畅,还夹杂着些许儿话音。他的名字“毕罗”则取自《庄...
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
相比于多数外国人,汉学家对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巨大发展有着更敏锐的观察与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熟悉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已经提出了这种双赢的思想。从农耕社会来看,其中包含着一种成功的逻辑:如果一方邀请另一方进行农...
鲁惟一(MichaelLoewe,1922—),英国著名汉学家、秦汉史专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剑桥珀斯中学、牛津大学莫...
米欧敏(Olivia Anna Rovsing Milburn,1976—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汉语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
当前最著名的前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宇文所安,现任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大学讲座教授,历经四十多年的教职,于2018年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