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专家齐聚北语,共议世界汉学家口述史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cctss 时间:2021-04-27 15:27
2021年4月12日上午9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开题仪式暨专家座谈会于北京语言大学逸夫第一会议室举行。

开题由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健教授主持,张健处长介绍了《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立项情况及与会专家们,并代表学校对项目立项表示祝贺,就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座谈会由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主持,与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并就项目的具体开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黄卓越教授认为口述史项目需要预先设定好规范,建立一个科学化的操作准则。口述史是一种历史,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前期需要明确采访不同年龄对象的目的是完整印象型还是抢救型,建议将抢救型的老汉学家放在重要的位置。

霍玉珍大使建议尽可能抢救老一辈的汉学家,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老中青汉学家三代相结合。汉学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汉学家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语言文化和区域的划分要考虑到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要素,中华文化走出去更要兼顾文化的差异性。

姜景奎教授认为按照区域划分更能提升口述史项目的客观中立性。他谈到口述史对象的遴选、分主题的划分以及选择何种语言口述都需要与后续的成果输出形式与传播范围保持一致。

刘欣路教授建议口述史对象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汉学发展情况具体对待。他谈到汉学家与翻译家的区别,比如熟悉中国文化但不懂汉语的研究者、对中国文化研究较少但成果丰富的翻译家等是否需要纳入口述史对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王朝文社长认为项目要充分考虑代表性和广泛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传统性和现代性。同时他也肯定了口述史项目的研究设想与价值,强调要做好与口述史对象的沟通,尽可能高效地去进行采访,并做好内容输出落地。

徐世澄教授提到口述史对象的遴选要从年龄结构、研究领域等维度综合考量。他谈到要将国别的全面性与代表性纳入考虑,采访需要针对性,前期要做好对口述史对象的履历了解与作品调研。

张冰教授谈到口述史项目特色鲜明,信息量巨大,做好汉学家的前期交流与规范文献的中期整理有助于形成规范的学术成果。她从翻译实践方面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真正深入到国外的汉学家群体,并进行密切交流;第二,项目信息量较大,文献的整理汇编更要特别注意体例的统一与规范。

张西平教授强调口述史内容要建立基本的规范,对象使用母语表达会更为自然,但要考虑好后期语言译介的问题。他谈到北语是汉学家的摇篮,有其特有的国际优势,做汉学家口述史项目是使命所在,同时他还建议口述史项目分阶段、分国别展开研究。

周阅教授提到要加强采访的目的性,对采访对象进行国别、语言、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聚焦。她认为要做好国别的遴选,提升口述史的内容完整性,如日本是汉学研究的重阵,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纳入口述史研究范围有其必要性。

钟少华研究员通过视频的方式谈到了汉学家口述应该注意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方案。他认为口述史要尽可能保留口述者所讲的原内容,采访前必须先了解口述史对象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性内容的采访与提炼,有助于更进一步写出精彩的、有深度的口述史。

俞森林教授就口述史对象的中文名与音译名的署名选择、语言文化与地理区域的划分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专家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各位专家对口述史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内容、技术、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具有参考性和实施性的建设性意见。项目组成员等参与了座谈会,项目首席专家徐宝锋教授详细阐述了项目缘起、项目设计及项目规划情况,并代表项目组对专家表示感谢,未来项目组会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和各位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梳理出可行性方案,扎实做好《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项目,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以此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汉学与人类文明”高端论坛暨汉学学科论
·《九成宫醴泉铭》出版
·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院长肯·麦克唐纳德来
·乌克兰基辅格里琴科大学成立乌首家汉学中
·海外汉学界的扬州研究
·纪念翻译家江枫先生活动在京举行
·中阿青年汉学论坛在成都举行
·“汉学研究大系”专家咨询会在北京语言大
·龙安志《寻找中国》系列图书启动仪式成功
·汉学||英国汉学界的“玄奘”
·林恪:“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反响比较平淡
·“早期中国的书写:在文本内外”国际论坛
·黄卓越主编《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陆续出
·首届中尼文化发展翻译与出版论坛在加德满
·“中拉思想文化经典互译工程”评审结果公
·关注学术的新趋势:早期中国的书写
·欧洲著名故事《樱桃山公羊案》中文绘本出
·首次环球智利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2019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者座谈会在京
·听国际汉学家“云端”讲述北京故事
·“汉学与人类文明”高端论坛暨汉学学科论
·《九成宫醴泉铭》出版
·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院长肯·麦克唐纳德来
·乌克兰基辅格里琴科大学成立乌首家汉学中
·海外汉学界的扬州研究
·纪念翻译家江枫先生活动在京举行
·中阿青年汉学论坛在成都举行
·“汉学研究大系”专家咨询会在北京语言大
·龙安志《寻找中国》系列图书启动仪式成功
·汉学||英国汉学界的“玄奘”
·林恪:“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反响比较平淡
·“早期中国的书写:在文本内外”国际论坛
·黄卓越主编《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陆续出
·首届中尼文化发展翻译与出版论坛在加德满
·“中拉思想文化经典互译工程”评审结果公
·关注学术的新趋势:早期中国的书写
·欧洲著名故事《樱桃山公羊案》中文绘本出
·首次环球智利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2019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者座谈会在京
·听国际汉学家“云端”讲述北京故事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