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贝——如实地记录中国_国际汉学研究——汉学,汉学家,汉学研究,sinology,china studies
首页>>资讯头条

文慕贝——如实地记录中国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时间:2013-05-04 20:35

 

中国民众生活的历史写照

         ——写在文慕贝所著《每个人的中国》出版之际

   张彧撰文

  1949年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开始隔绝,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1964年,法国记者文慕贝借助中法缓和建交之际,获准进入中国大陆,成为西方世界最早被允许的记者之一,《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就是她在中国大陆一年采访见闻的结晶。

  本书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偏爱的是宏观叙述,不知不觉中把普通的底层民众遗忘了,而作者以西方人不同视角和作为女性特有的独到观察,为读者提供了毛泽东时代中国民众的生活写照和具体历史场景的记录。

  在上海,文慕贝对当时的著名作家胡万春进行了采访,记录了这位“能举起100公斤钢铁,却举不起来一支笔”的工人如何开始了作家之路,进入文艺培训班,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经过四年时间,他的第一篇中篇小说诞生了,此后他又出版了6部书两个剧本,最大的发行量是60万册。此后胡万春又向作者介绍了无产阶级爱情观:它是建立在信任、互助和对革命事业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作者当面就提出,这是不可能的!为此,她和胡万春争论很久。有意思的是,1998年胡万春匆匆离世,仅两个月后,他生前住所房产的继承问题引发了一场官司。胡万春的妻子和6个子女,为了一套房产的继承权,将其非婚生儿子诉至法院。对比文慕贝当年的采访,不能不让人感叹今夕何年。

  文慕贝在上海的另一处采访是经过妇联搭线,一所曾经是美国出资创办的学校,她在妇联的负责人口中,多次听到两个从没有想到的词语:“文化侵略”“奴隶制教育”,这是妇联员工多次指责美国教育的典型词汇,这使得身为法国人的作者感到十分震惊,到了学校采访后再次听到了这类语言“美国人剥削他们(指学者),把学生教育成自私,贪婪的人,什么都想要而不想付出”。读了这些内容再结合2012年北大校领导的著名批判美国教育的名言,可以清晰看到思想改造的威力和持久的延续性,并且在部分中国人心中培养了无知与狂悖的基础。但是这样的运动是否可以彻底教育好每一个中国人呢?不是。随后作者又采访了一般不接受采访的,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张教授。张在访谈中清楚明确地指出“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是真诚的、善良的,他们总有一天成为朋友,美国人民对我一直很友好,我在美国很幸福,我之所以回国是因为我爱我的祖国。”从这段采访可以看出,即使在假话横行的时代,仍然有人坚持实事求是,把真相说出来。

  本书提供了国内相关著作没有的记录和历史细节,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当年作者的采访所得,因此比较生动。正因如此,本书上世纪60年代在法国刚问世,即成为了解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的畅销作品。而本书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于中国的深厚感情。

《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
文慕贝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3月版
定价39

(源于“新京报网”)

【附1

 海外网419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我是中国的老朋友,对我们两国间发生的一切都非常关心。这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记者文慕贝对《欧洲时报》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文慕贝是首批采访新中国的西方女记者之一,曾在50年前见证法国驻华大使馆在北京的开馆仪式,她的作品《每个人的中国》、《爱米莉·爪哇·1904》等与中国有关的作品都获得了极大成功。2008年中国发生汶川大地震之际,文慕贝表示了对灾情的关注,她曾说我和我的丈夫都很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深有感情。

  1965年由阿尔班·米歇尔书局出版的文慕贝的纪实作品《每个人的中国》两周前被翻译成中文并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行,她把此书称作我的骄傲。《每个人的中国》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被认为是两国为迎接建交50周年的具体活动之一。

  文慕贝50年前在北京的经历,可用传奇一词:1965年,她与法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汉学家孟毅在北京相识并结婚,曾夹在工农群众的队伍里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们是当年法国大使和中国官方的桥梁,接触过许多中共高层和各界名人,多次见到周恩来、陈毅等人。

  对于当年的光辉经历文慕贝仅谦虚的回忆说,“1965年法中之间刚开始实现交流之际,我还是一名年轻的记者,我在中国社会见证了那个时代两国关系的进步。其实在1964年,我由于获得了青年部的全国奖项作为最年轻的记者被中国妇女联合会邀请访华,并做了关于中国新社会和妇女生活新环境的报道。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丈夫-一名法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汉学家,我们在北京结婚,并一直在京生活到1967年。此后我们借多种不同机会经常回到有很多朋友的中国。作为一名作家和记者,从20多年前起,我就开始通过写作和小说关注中国和亚洲,并就当地的日常生活做文字和图片报道。她特别提到,我的观点没有偏见和评判,我也没有评说政治的实力。

  50年前曾亲身经历中法建交过程的文慕贝深情地说,大约50年前,戴高乐将军和毛泽东主席达成协议,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法国在其它国家之前承认中国,令中国重返世界舞台,这是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时任法国总统相信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但当时很多人都对中国的未来表示怀疑,甚至反对这个历史性的进步。50年来,法中两国在互相尊重两国人民、两国社会、两国历史,以及截然不同的两国文明的基础上保持深入对话。这在互相尊重并承认多样化的基础上,使得世界逐步走向了21世纪应该理应的多极化和平衡化。

  她还表示,法中之间的交流深化了两国的友谊。处于欧洲中心的法国,在1989年以后是第一批逐步与中国展开真正对话的国家。尽管在严重影响欧洲和法国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法中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滞后,但是科技交流实现了多样化。法国人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过去十几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敬佩:消除饥饿和贫困、加速发展经济和工业生产、农村和数亿居民的城镇化转型、在工业发展加速的情况下采取环保以及打击持续性污染的新措施。

  425日和26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将首次访华并会见中国新一届政府成员。文慕贝为中法关系建言说,在法国,总统访华被看作是未来中法和中欧关系的基础,巧合的是两国都恰逢组建新政府。在中国新主席的领导下,法国人已经感受到了开放的信号,法国自己也将在21世纪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社会。未来的法中关系应该建立在两国进一步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在加大必不可少的文化领域交流的基础上,两国应该通过商贸、技术、尤其是两国人民的交往,进一步加深法中之间的了解。

  文慕贝还对《欧洲时报》透露,她正在给小说《爱米莉·爪哇·1904》写续集,新故事发生在深受葡萄牙势力影响的广东和澳门,其中关键人物是中国著名女英雄秋瑾。(记者 张新)

【附2


卡特琳·文慕贝的另一部作品《爱米莉,爪哇,1904
也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故事梗概:


爱米莉的父亲是自由主义者,她在父亲的精心教育下在法国南部的朗贡和波尔多长大,过着宽裕而简朴的生活。她厌恶法国上流社会沙龙里令人窒息的氛围,热切地盼望着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环境,跟随自己的意中人远走他乡。

爱米莉嫁给了吕西安?伯尼埃尔,后者被荷兰政府任命为驻爪哇殖民地的行政官员,即将远渡重洋赴任。这让爱米莉终于实现了冒险和追逐异国情调的梦想。在繁茂的爪哇岛优雅的首府巴塔维亚(今雅加达),她发现了20世纪初期白人统治的不公正和奸诈,见证了受压迫土著人民的斗争,感受了海盗和鸦片的神秘世界,领教了导致死亡的阴谋政治。但与此同时,爱米莉也从一个年轻的土著反叛者那里找到了爱情,获得了解放。

小说作者卡特琳·文慕贝倾其全力,描述了既多情善感又勇敢顽强的女主人翁爱米莉跌宕起伏的命运,将读者从法国南方的加龙河两岸带往荷兰的莱顿,再带到新加坡和爪哇,领受荷兰殖民时期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了解那里发生的最初的社会动荡,这些动荡预示了海外殖民帝国的终结。这是一个动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世界汉学讲坛】《关雎》英译探微:

    3月11日下午,著名美国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 Edward L. Shaughnessy )主讲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