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尔哈恩:汉学研究让德国了解最真实的中国
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汉学家克劳斯·穆尔哈恩
高校合作如今已成为国际间多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高校合作模式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柏林自由大学与北京大学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份高校合作协议。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对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汉学家克劳斯·穆尔哈恩(Klaus Mühlhahn,中文名:余凯思)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就两国高校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德国汉学发展及在中德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人民网记者:柏林自由大学在1981年——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与北京大学签订了中德首份高校合作协议。柏林自由大学为何决定在当时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穆尔哈恩:柏林自由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设立了汉学专业,进入60年代,特别是“六八运动”之后,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专业与其他高校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专注于研究当代中国。
到了1981年,柏林自由大学和波鸿大学作为德国当时仅有的两所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院校,与中国建立了一些联系。此外,那些自70年代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赴华留学的德国学生也在双边交流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柏林自由大学的华人教授郭恒宇对促成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认为这项政策不仅在社会领域,也会对高校界带来深刻变革。基于这一认识,他向学校提出了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的建议。时任校长拉默特(Eberhard Lammert)教授非常高兴收到这条来自汉学系的建议,并很快与领导层商议并最终接纳了建议。后来,拉默特校长还亲自飞往中国签订合作协议。
人民网记者:经过多年发展,柏林自由大学对华合作不断深化,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外,还设立了驻华联络处。这些合作机制日常是如何运作的呢?
穆尔哈恩:经过数十年合作,柏林自由大学与北京大学已经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今天,许多德国大学都拥有中国合作伙伴,人员和学术交流频繁。柏林自由大学也积极从事这些活动,除了这些常规合作之外,我们与北京大学还设立了许多特色项目。
例如我们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探索如何使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参与项目的不仅包括学者,还有行政管理人员。我们多次邀请北大管理人员前来访问,校际交流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此外,我们还和北大实施了博士后共同培养项目,双方共同招生,学生在北京和柏林各学习一年。通过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双方搭建了新的合作桥梁,同时也使博士后学生变成了中德交流的使者。
我们同中国其他高校的合作同样成果丰富。例如通过和浙江大学合作的“学士+”项目,10位德国汉学专业学生可以前往浙江学习中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在中国取得的成绩,我校均予以承认。
人民网记者:您对校际合作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穆尔哈恩:当然是希望不断拓展伙伴关系,不过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更多的学生和学者来深化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希望北大方面也能支持扩大合作规模。
我们已经在北大设立了德国研究中心,由双方共同管理。此外,我们正在建设一个面向顶尖学者的高级科研中心。这些新建的科研机构都属于我们的未来合作发展计划,在柏林自由大学的对外合作中均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已有计划在北京成功落地。我希望双方未来能继续共同实施各种合作计划。
人民网记者:您认为学术合作在两国关系发展中具有何种意义?
穆尔哈恩:我认为这种合作能够促进两国在学术领域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总体来看,中国在数字化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在医药卫生等领域也在快速赶超其他国家。中国许多大学都拥有先进的科研条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蒸蒸向上的发展态势,令我们感到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是令人无法舍弃的选择。德国相比之下是一个小国,我们的学者要想参与世界上任何一个顶级科研项目,都免不了要和中国同事合作。
人民网记者:汉学在中德学术交流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穆尔哈恩:正如我上面谈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当代汉学还只是一门躺在摇篮中的学科。如今,学科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汉学专业在德国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目前德国已经有一系列汉学教学机构,取得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德国的汉学专业也已崭露头角。
很多人都认为汉学应当在两国双边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汉学界的意见并没有被政界、经济界或者媒体真正重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汉学家能够接触中国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经常前往当地进行学术活动,了解中国最真实的情况;然而另一方面,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媒体对中国仍然知之甚少。我认为要想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就必须广泛接纳包括汉学在内的各方面关于中国的认识。汉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民网记者:在您看来,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的高校带来了哪些影响?
穆尔哈恩:当然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革开放的首批政策措施就是重开文革间被关的大学。科教领域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实施。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这种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考试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取消。改革开放后,靠家庭出身上学的观点被放弃,人的学识和能力得到了重视。从这点上说,科教界改革是与中国整体的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
离开了高校的支持,改革开放政策也许无法实现自我发展与调整。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的领导人许多具有学术背景,领导层成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些还曾就读于国内顶尖大学或留学海外,这也体现了科教领域与政治领域的紧密联系。(来源:人民网)
- ·世界汉学讲坛 | 何广思教授解读中拉
- ·阿根廷何广思:超越西方范本才能获
- ·阿尤布: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
- ·黄卓越:早期中国的书写与汉学研究
- ·薪火永相传,著名汉学家马克林讲汉
- ·《人民日报》:《用翻译架起中葡文
- ·蔡宗齐(美国):开辟中国文化走向
11 月 22 日下午,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世界汉学讲坛第九讲成功举办。本次讲坛由...
10 月 18 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
日前,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牵头建设的土耳其汉学家理事会在青岛正式成立,土耳其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土耳其著...
摘要:该文原为作者2021年10月20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举办的一带一路汉学研究论坛上所做的现场演讲,对海外汉...
2023年6月7日下午,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暨世界汉学讲坛第四讲成功举办。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
2023年02月0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刊登了《用翻译架起中葡文化交流的桥梁》一文。文章由新汉学计划海外高级中...
天下学问一家: 开辟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新路径 蔡宗齐 蔡宗齐(Zong-qiCai),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