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说 | 王成明:知己知彼,交流无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应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进行平等对话和互学互鉴,共同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彩世界。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万物中最宝贵者也。生来所具备的性情本身皆差不多,而后在环境之影响下有所变化。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里所谓的环境指的是我们出生的家庭,接受的教育,浸润的文化,阅读的书籍,生活的圈子等庞杂的存在。我们很难避免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基本确定了我们整个“人格”发展的底色。
这也是在文明交流和对话中易产生冲突的根源之所在。各国人民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成长环境、文化和历史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自然会有所不同。中国的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在文明的交流对话中,需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交流无碍”。
我刚来中国时18岁,对自己和中国的认识都很肤浅,对中国既充满好奇又抱有浅见。随着学习和了解的不断加深,我意识到自己的学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知己知彼,交流无碍”这句话是我在中国几年的求学生活中,慢慢体会出来的道理。求学不仅仅是一种纯知识性的学习,更是一种从活泼的生活中去认识“他者”的方式。而认识“他者”之关键在于,先认识“自己”,否则容易陷入无知傲慢之指指点点的恶海里。
万物万事皆一条通往大智慧的路,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都离不开他人的出演。虽然有些哲学家认为“他人是地狱”,但是在我看来“他人是通往智慧之路的门票”,而寻不寻找这个智慧,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若人不能审视自己是“几斤几两”,那么自然不会知道自己之不足,进而陷入到傲慢的状态里。这个道理既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适用于文明与文明的对话中。
对话或交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者也。我们其实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交流”,只不过这些“交流”有无效果,另当别论。若要“交流”有效,必须拥有清醒的认识。这要求我们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再去了解别人。若大家都不先了解自己,何谈与别人“互补”呢?更不要提如何摆脱无效的交流导致的误会重重与争执不断了。
因此,无论是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过程中,亦或是在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中,我们都需要“知己知彼”,才能做到“交流无碍”。
人物小记:
王成明(Niyazi Cumen),土耳其人,“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2021”营员之一。从2012年以来在中国求学,目前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儒学。
- 上一篇:黄卓越最新讲座:早期中国书写与汉学研究
- 下一篇:“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网站征稿启事
- ·翁鸿鸣:用文学的力量感知实实在在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近期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翁鸿鸣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聚焦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翁鸿鸣分享他的创作与翻译经历,介绍...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