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无 时间:2020-08-07 16:20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普塔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海洋贸易史等,他的学术著作《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已于近期出版。
普塔克认为,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引擎”。“历史上,中国人口众多,技术先进,主导着不少探索与交流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活动是和平的,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汇融通。”
德国至今还存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普塔克说,德国多地的城堡宫殿存有沿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瓷器。西南部奥登林山地区的埃尔巴赫市还留存着当地牙雕加工的工具设备,数百年前当地工匠加工的牙雕工艺品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方。
“从这些遗存,我们可以看到彼时艺术和技术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路的流转。”他说。
普塔克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相同的古丝路精神。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海上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基因”。当前,在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一带一路”项目不仅促发展,也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强调发展绿色丝绸之路,这是一个新理念。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环保议题,反映当今时代潮流。”普塔克说。
普塔克认为,西方一些学者、媒体对“一带一路”存有偏见,这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且大多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历史上,西方的一些殖民者掠夺资源,贪婪索取,这与中国的和谐、宽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西方中心史观和西方惯性思维来评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种出发点就有问题。”
普塔克强调,郑和精神与丝路精神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开放性、多元化、富有活力的经济和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法国汉学家:西方人如何理解中国
·汉学家白亚仁:莫言得道,文学飞升
·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
·白乐桑:汉学给人感觉是形而上的好奇”
·哈佛大学女教授田晓菲:《金瓶梅》充满了
·[美]葛浩文: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关于中国早期文献的一个假设
·美国汉学家:20世纪,邓小平对世界影响最
·谁是汉学家心中下一个中国诺奖作家?
·历经200年的法国汉学,该如何延续昔日荣光
·国族主义与政治符号
·Alexandre Stroev:Comment la France des Lumières
·Chinese Philosophy’s Hybrid Identity
·汉学家施舟人: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全球
·“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
·青年汉学家群已崛起,讲中国故事能力仍弱
·宇文所安:诱惑及其来源
·汉学家看古代中国逻辑的特殊性
·晚清西方来华汉学家的汉字观
·英国汉学六百年——以英国汉学的发展看中
·法国汉学家:西方人如何理解中国
·汉学家白亚仁:莫言得道,文学飞升
·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
·白乐桑:汉学给人感觉是形而上的好奇”
·哈佛大学女教授田晓菲:《金瓶梅》充满了
·[美]葛浩文: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关于中国早期文献的一个假设
·美国汉学家:20世纪,邓小平对世界影响最
·谁是汉学家心中下一个中国诺奖作家?
·历经200年的法国汉学,该如何延续昔日荣光
·国族主义与政治符号
·Alexandre Stroev:Comment la France des Lumières
·Chinese Philosophy’s Hybrid Identity
·汉学家施舟人: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全球
·“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
·青年汉学家群已崛起,讲中国故事能力仍弱
·宇文所安:诱惑及其来源
·汉学家看古代中国逻辑的特殊性
·晚清西方来华汉学家的汉字观
·英国汉学六百年——以英国汉学的发展看中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意大利汉学家毕罗—— “我对汉字和
- ·浦安迪:透过评注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 ·三位知名外国汉学家:中国取得的成
- ·德国汉学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
- ·剑桥大学汉学研究的见证人——访英
- ·从晏子到麦家,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如
- ·宇文所安:必须质问是否真的存在一
如果只闻其声,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毕罗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标准流畅,还夹杂着些许儿话音。他的名字“毕罗”则取自《庄...
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
相比于多数外国人,汉学家对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巨大发展有着更敏锐的观察与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熟悉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已经提出了这种双赢的思想。从农耕社会来看,其中包含着一种成功的逻辑:如果一方邀请另一方进行农...
鲁惟一(MichaelLoewe,1922—),英国著名汉学家、秦汉史专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剑桥珀斯中学、牛津大学莫...
米欧敏(Olivia Anna Rovsing Milburn,1976—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汉语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
当前最著名的前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宇文所安,现任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大学讲座教授,历经四十多年的教职,于2018年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