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访谈_国际汉学研究——汉学,汉学家,汉学研究,sinology,china studies
首页>>学者访谈>>

当代青年学者与汉学家顾彬的对话

沃尔夫冈·顾彬对于海外汉学界和现当代文学界来说,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无论是厚实的学术著作《中国诗歌史――从皇朝的开始到结束》、《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还是轻灵的诗集《顾彬诗选》,抑或惊人的言论“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顾彬在中国被讨论着,也讨论着他人的讨论;被评论着,也评论着他人的评论。

伊维德教授访问记

伊维德(Wilt L. Idema),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他先在日本札幌的北海道大学和京都的人文科学研究所以及香港的大学服务中心从事研究,1970年到1999年在莱顿大学执教。他以中国初期白话小说为博士论文的课题,于1974年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76年被任命为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他在莱顿大学时,曾两度出任人文学院院长;他还出任过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

他乡的文学:从德国读中国

了解一下顾彬与中国文学的情缘或许不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中国文学的观点就一定正确:这只是一个德国人的观点,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从空间的距离上,观照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学的固有看法。

田晓菲:对海外汉学的关注“太多”了

以“少女诗人”成名,现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世界文学为业的田晓菲,仍然最爱诗,对诗,她有着“永不餍足的胃口”,从旧诗到新诗,兼容并蓄。在华东师大,她评点当代旧体诗,给予网络诗人相当的赞赏与肯定,认为现代旧体诗词也应作为文学现象载入文学史;在复旦大学,她又仔细笺注了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登永嘉绿嶂山》。38岁的田晓菲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最年轻的教授,如今少了些才女的锋芒,多了几分学者的沉稳。

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访谈录

这次论坛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一场由中国人主办的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对话”是首届尼山论坛的“核心词”。不仅如此,在时下各种各样的“论坛”中,“对话”也将成为代表与彰显尼山论坛的特色。作为这次论坛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您能否向我们的读者展示一下您关于“对话”的理念。

专访瑞士著名汉学家胜雅律教授

  今年64岁的胜雅律是瑞士乃至欧洲著名的汉学家和法学家,他自1975年到北京大学留学后,就再也没有中断过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他来说如同亲历。

對話漢學大家史景遷

史景遷的英文名字叫JONATHAN SPENCE,在西方世界他是極其知名的關於中國歷史的學者,只要與中國問題有一些關係的研究者,沒有人不知道他,也沒有人不尊敬他,有人曾經將他喻為中國歷史研究中的畢家索。

町田三郎:汉学研究就是对日本的研究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普遍用白色这一色调来描绘月光,但类似的描述在十九世纪后才逐渐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这种东方式的审美和想象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中、日、韩等汉字圈国家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马达罗:与中国的一世情缘

马达罗的“中国情缘”在他幼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用马达罗女儿的话说,“他上辈子一定是一个中国人”。马达罗今年已经71岁,回顾他半个多世纪来与中国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人生,他似乎总有讲述不完的话题。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世界汉学讲坛】《关雎》英译探微:

    3月11日下午,著名美国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 Edward L. Shaughnessy )主讲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