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国学学会
一个是"日本中国学会",它成立于1949年10月,在上野的学士院召开了成立大会。它包含文学、语言学、哲学三大部分,现在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这个学会的本部设在东京汤岛的孔子庙,这一事实本身具有象征性意味:它具有战前日本汉学、支那学的传统的侧面,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作为中国学学者交流的场所,起到的是一种类似"同业帮会"的作用。目前研究中国近现代问题的中国学学者也有所增加,不过年会的论文宣读和每年一期的《会报》所载论文,仍以中国古典研究为中心。这个学会规模虽大,然而从它的研究实际成果来看,很难说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与这个学会几乎同步,在1951年10月"现代中国学会"也起步了。与前者不同的是,它以对现代中国的关心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研究古代中国问题的研究者如果同样具备这样的现代问题意识,也可以参加这个学会。不过,后来研究近现代问题的研究者增多,以至于当初的这一设想无法实现,使这个学会变成了以现代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会。它的领域一度曾以政治经济等等社会科学为中心,80年代以后,思想文学的研究者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会。
第三个学会是"中国社会文化学会"。它的前身是设在东京大学本部的"东大中国哲学文学会",在1986年经大幅度改组而成。为了取缔学阀门第的束缚,它吸收了东大以外的研究者参加,并且为适应中国学远远超越了哲学文学领域的现状,也吸收了中国史学和日本思想史研究者参加。每年的年会均设立特定的主题,围绕它召开饶有兴味的学术研讨会。在追求跨学科研究方面,这个学会有着自学的积极的努力,除不断对于机构成中国框架的主体规范进行再探讨之外,它在对日中儒学的比较和探讨方面也以其宽阔的视野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以上是日本全国有关中国学的主要学会,此外,尚有"中国语学会",它以语言学和中国语教育问题为中心开展活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
- ·意大利汉学家毕罗—— “我对汉字和
- ·浦安迪:透过评注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 ·三位知名外国汉学家:中国取得的成
- ·德国汉学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
- ·剑桥大学汉学研究的见证人——访英
- ·从晏子到麦家,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如
- ·宇文所安:必须质问是否真的存在一
如果只闻其声,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毕罗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标准流畅,还夹杂着些许儿话音。他的名字“毕罗”则取自《庄...
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荣休...
相比于多数外国人,汉学家对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巨大发展有着更敏锐的观察与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熟悉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已经提出了这种双赢的思想。从农耕社会来看,其中包含着一种成功的逻辑:如果一方邀请另一方进行农...
鲁惟一(MichaelLoewe,1922—),英国著名汉学家、秦汉史专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剑桥珀斯中学、牛津大学莫...
米欧敏(Olivia Anna Rovsing Milburn,1976—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汉语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
当前最著名的前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宇文所安,现任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大学讲座教授,历经四十多年的教职,于2018年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