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学动态

BLCU中外汉学家翻译家文学翻译研讨会顺利举行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时间:2015-09-02 23:32

8月26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联合举办的“BLCU中外汉学家翻译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钱婉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汉学研究》副主编周阅教授等学者出席研讨会,与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简称“特贡奖”)的获奖人、国内出版机构代表等就“中国文化传播”、“翻译与出版”等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中国政府自2005年始设立的一个旨在表彰对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外学者、翻译家与出版家的一个国家级重大奖项。本届特贡奖的获得者共有15人,新增设的青年成就奖获奖者5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获得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外国专家并向他们颁发了奖状,700多位中外嘉宾共同见证这一盛况。而26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组织的这次座谈会则是特贡奖的一次延伸性重要活动。

 


首先,黄卓越教授对在座的获奖嘉宾表示真诚的祝贺。他表示,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与普通的写作奖、翻译奖、出版奖不同,将“图书”的写作、翻译、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对候选人进行筛选与评比,足以见出该奖项的综合性以及含金量。由北语来承担这样一次座谈会,是因为我校在汉学研究领域已做出的重要贡献,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目前已成为国内同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活跃的一个学术群体,与国外高校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国际会议。此外,北京语言大学所创办的《汉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两个刊物,同样侧重介绍海外汉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教育与语言学研究,不仅培养了大批海外留学生,也培养了一批熟练运用汉语、精通中国文化的海外译者。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方面,文化部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心”与“中国文化译研网”。 这也是一个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大型对外交流平台,主要服务于翻译与出版中国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各种书籍,建立海外汉学研究的各种大型的数据库。黄卓越教授表示,正是鉴于以上这些优势,北语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讨会与在座获得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翻译家、汉学家、出版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同探讨中外文学作品的互译、出版与传播。

接着,特贡奖获奖者分别就自己的研究与工作与参会者交流了自己文学翻译与出版的经验。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马克林首先发言。他提到,翻译文学不仅仅是翻译语言和文字,更是翻译文化。正如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中英教育讨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东西方国家应该在翻译、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这才是翻译的实质所在。老挝作家西昆·本伟莱谈到自己的写作与翻译工作。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翻译工作,一是想要更多人了解中国对老挝的帮助,二是想要使老挝的年轻人了解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发展变化,三是让老挝年轻一代更加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学习中国的发展道路。缅甸籍华裔翻译家杜光明也表示,缅甸读者阅读中国图书,正是想从中参考与学习中国社会的发展经验。

蒙古翻译家其米德策耶表示,“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中国对世界各国从事中国文化与文学领域的汉学家、出版家、翻译家的最高奖励”,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奖项之一。他认为,“如果想了解一个民族和国家,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学”。他所翻译的《论语》、《中庸》、《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典籍,能够使蒙古读者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

加拿大作家李莎认为,翻译最需要的是时间。翻译一部作品需要反复阅读原作,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翻译,而这种文化上的翻译与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与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在谈及文学翻译与传播的未来面向时,法国著名汉学家、汉语教学家白乐桑教授认为,除了语言内部的无法消除母语与目的语一一对应的客观障碍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主观的传播途径上,拓宽发行渠道,做好宣传与媒体公关。约旦作家萨米尔举例说,阿语国家的读者知道很多著名的日语作家,却对中国知名作家存在认知空白,“正是因为日本政府了解如何正确地在阿语国家宣传自己的国家,而中阿之间的交流,首先解决的应该是文化宣传与推广问题”。匈牙利翻译家宗博莉·克拉拉对此也表示赞同。她说,“中匈两国之间一直保持频繁的文化交流。北京、上海有很多匈牙利的图书展览,但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为匈牙利语却比较难,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出版商。”克拉拉强调,前期的翻译工作完成之后,后期的市场宣传、营销与推广同样很重要。关于这个问题,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中心主任、国际人力资源专家罗伯特·巴恩施持有同感,认为中国其实有甚多优秀图书,由于语言障碍无法真正地深入国际市场,他希望能够“通过译著搭建文化桥梁”,将中国图书、中国文化推广到各国,拥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与海外读者。

著名的荷兰汉学家伊维德从接受美学角度阐释,认为中外选本标准不同。文学的外传应该以接收方读者的审美需求为主,选择以接收方语言为母语的翻译家进行翻译,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接受国的文化市场,为读者所接受。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梅约翰曾经将《论语》译成英文,并获得了列文森奖,最近又译出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他从译者合作的角度提出建言,认为翻译分为个人翻译与小组合作翻译,不论哪种翻译,都需要经过母语、外语、翻译学的专业训练。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中外译者合作,共同进行翻译工作,则会大大提高译作的质量与水平。

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刘乔、中译出版社中国作品海外推广中心张旭等国内出版机构代表介绍了中国图书当前的海外推广与宣传现状,并就翻译与版权工作与在场外宾洽谈了合作事宜。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不仅有一个推广的过程,还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译作要在读者心中“立得住”。文学翻译既是语言翻译,又是文化沟通与价值传播。文学翻译在译者的二度创作基础上,将宏大叙事与平凡生活相结合,使翻译更加本土化、大众化,这才是有灵魂的翻译。北语钱婉约教授在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之后,向在场获奖嘉宾做出诚挚邀请,希望与各国汉学家加强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并邀请代表们有机会来北语人文学院做客与开设讲座。周阅教授代表《汉学研究》编辑部介绍了我校汉学研究的一些情况,并正式向获奖嘉宾约稿,希望促进中外双方互动、交流与共享最新汉学研究动态。徐宝锋执行主任介绍了中国文化译研网的情况,并提到,作为国家级翻译类综合数字服务平台,译研网将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文化出口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树立中国文学翻译网站服务第一品牌,因此他也诚邀在场嘉宾能够以此作为信息沟通、人才交流与实践合作的线上平台,联合发力,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汉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