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文化互译与汉学发展论坛在德黑兰举办_国际汉学研究——汉学,汉学家,汉学研究,sinology,china studies
首页>>汉学动态

中伊文化互译与汉学发展论坛在德黑兰举办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时间:2019-05-22 08:44

2019年4月下旬,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办的国际书展,为配合本次活动并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28日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伊朗人文与文化研究院一起在当地举办了“CCTSS中伊文化互译与汉学发展论坛暨国际出版沙龙”。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教授、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徐宝峰等一行作为中方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伊朗方面邀请了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高翔(Farhad Javanbakht)、塔吧塔吧伊大学孟娜(Elham Mirzania)、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阿明(Amin Bazrafshan),伊朗kanoon出版社领导Ali Khakbazan、伊朗艺术研究院Nasrin Dastan、北京语言大学伊朗籍博士生洁飞(Vajihesadat Poornajafi)等多位嘉宾出席了论坛,就中伊两国的汉学、翻译、出版等情况进行交流与互动。多位伊朗方面的其他学者与学习汉语、中国文化的学生也聚集一堂,聆听了会议的精彩发言。 



伊朗人文与文化研究院国际部主任侯赛因教授主持了会议并做了欢迎致辞。在对本单位的介绍中,侯赛因女士提到,研究院是伊朗最大和唯一专门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机构,共有12个学院和三个研究中心,专业包含有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妇女学、文学、政治学、历史等。研究院还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亚洲文化中心,以及一个规模很大的图书馆和著名的出版社。因此而可以认为本学院在与中方的交流中是存在很大的潜力的,她很希望借助这一机会,与中国的学术界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黄卓越教授在主题致辞中指出,中伊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在很早就有了接触。在经济连通方面,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将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7年,伊朗国立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人文学院开创了伊朗高校创办中文系的先河。2008年,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的创立又为中伊两国教育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他还介绍了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在近年来的工作方向,与伊朗方面曾经展开的密切合作经历,以及他自己对中伊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些体会与心得,并期待在将来进一步寻找契机,拓宽双方交流的渠道。 


塔吧塔吧伊大学中文系主任梦娜在发言中主要涉及中伊两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她指出,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阅读他们的文化与文学作品,但就目前伊朗图书翻译与出版中国作品的情况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伊朗市场上的中国作品数量不多,能找到的也大多是经典作品如《论语》、《庄子》、《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等。而且又多是从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译成波斯语的,如果拿来跟原文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出入,包括对鲁迅、老舍、莫言等现当代作品的翻译也是如此。相对而言,波斯语教学在中国已有60年的历史,许多波斯经典都已被翻译成汉语,比如菲尔多西的《列王纪全集》、《哈菲兹全诗集》、萨迪的《果园》和《花园》、《内扎米诗集》等波斯文学作品都有中译,成就还是不错的。因此希望两国翻译界与出版界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将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介绍到伊朗。 



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神话学家高翔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最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的粟特语文献,证明了两国之间的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在这些文献的许多片段已经翻译成波斯语,为此他还建议双方可以在将来在该领域中设立一些合作项目。德黑兰大学中文系主任阿明表示,近年来随着伊方的积极努力,在汉语教学的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汉学研究方面还比较弱,伊朗大学中文系目前主要还是从事本科学位教学,而尚未设立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想要提高汉学与翻译的水准,还需要与中方加强合作,并提升我们的学位与科研层次。 


伊朗作家Dehghani曾经在北京大学波斯语系教过两年的波斯语,并将在北京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了《北京日记》一书。他的发言提到了中国近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城市建设的现代化速度很快,而且也在保留传统方面做得很好。他认为波斯语文献翻译存在相当的难度,由此也冀望双方能在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交往,推动中国伊朗学的发展。Kanoon出版社主任Khakbazan在发言提到,比较两年前中国在土耳其国际书展担任主宾国时,今年伊朗书展主宾国的中国展位面积更大、书籍内容更为丰富,这既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高速发展,也证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愈益密切了。他指出,在两国古代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的内容,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他还强调,虽然书籍是一个文化产品,但是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过程才能在异域显示出来,为他国的民众所接受。 


徐宝锋教授作为中方主办方的代表,向伊朗的听众介绍了中国文化译研网的工作框架,以及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汉籍合璧工程等。他认为这些都需要伊朗最出色的汉学家的参与与支持。就目前来看,尽管双方在此前有过一些接触与交流,但我们对伊朗的研究与出版信息仍然不是很了解,为此,希望通过与伊朗学术界及出版机构之间加强合作,这也包括对民间的阅读兴趣与偏好,伊朗出版的文学作品、中国学方面的著作等进行调研,通过制定更佳的方案,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的互译与联通。 


人文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戈巴帝(Ghobadi)教授也专程赶赴会议现场,做了致辞。在发言中,他着重强调了两国文化存在的一些共同点,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和对神话的喜好等。在他看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将会有助于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他还代表伊朗方面,向中国代表团赠送了礼物。

 

 

        本次论坛为双方未来的学术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洁飞Vajihesadat Poornajafi)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汉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