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汉学协会访问北语
摘要:受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的邀请,近日乌克兰汉学协会会长柯维典(Viktor Kiktenko)和秘书长郭叶(Yevheniia Hobova)前来北京访问,并在3月30日上午为北京语言大学的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汉学在乌克兰的发展历史及概况》的讲座。
郭叶(Yevheniia Hobova)女士发言
郭叶女士首先对乌克兰汉学协会做了简单介绍。乌克兰汉学协会是由乌克兰国内外的汉学家及从事研究中国的机关、组织和个人所组成,协会拥有会刊《汉学研究》,收录了乌克兰汉学家以及俄罗斯等其它国家的学术文章。协会每年都会举行“中国文明:传统和现代”的学术会议。主要目的是推广当代中国知识与支持汉学研究,在乌克兰传播中国文化。
简短的介绍结束后,柯维典先生对乌克兰的汉学发展概况做了详实的报告。他的演讲从最早的18世纪东正教传教士研究始追溯,直到21世纪乌克兰汉学的蓬勃发展,以为乌克兰汉学研究的演变跨越了四个世纪,既和乌克兰国家命运惺惺相惜,也和中乌两国关系紧密关联。最令人动容的,还当属一代代汉学家对于汉学知识的孜孜以求以及在特殊时代的精神坚守。
柯维典为师生详细讲述汉学在乌克兰的发展历程
以下内容为柯维典先生讲座概要:
18世纪,俄国东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了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研究,他们在当时的北京也研究当地中国人的生活、风俗。最早的汉语、俄语、英语三语字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编写的,这之后的中文典籍也都在字典的基础上撰写,但是当年的字典已不复存在。除此之外,最早一批的传教士也开始教授新来的传教士汉语。
在19世纪,汉学研究在俄语地区仍然算是前科学,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但却为奠定十分庞大、重要的中国学学科做出了贡献。对汉学研究感兴趣的学者都会知道俄罗斯汉学家比丘林,正是他开辟了科学的汉学研究,但是在此之前,安东尼·瑞沃斯基等教会人的研究也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东正教教会不仅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他们还研究东正教、天主教教会的历史,教会整理出的传教士带回的书信等文献资料都是关于汉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就是在19世纪,乌克兰开始了汉学研究,1811年乌克兰建立了第一个汉学学习项目,包含教授中国语言、历史和当时的当代中国研究,这个项目在乌克兰的很多城市都开展了,但是由于缺乏支持就逐渐停止发展。
20世纪初期,乌克兰学者主要从事的工作便是翻译并出版包括孔子学说在内的古典文学。而在此之前,由于乌克兰一直是工业地区,与中国在技术方面交流也很多,所以当时有很多书籍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翻译或这类篇章的集锦。1913年到1914年,基辅国立经济大学开始教授中文,许多学习中文的学生有机会到中国留学,回到乌克兰以后带来了很多关于茶叶、种植的知识。
苏联时期,乌克兰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因此,乌克兰关于中国的研究在思想上有很大的改变,20世纪30年代开始,所有的汉学研究都集中于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这些文章虽然并不是很科学,但也有很多有趣的成果。那时候,几乎只有军事学院才允许进行汉学研究,这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而当时所有的外文学术都集中在莫斯科,特别是当代问题研究,这以为导致在当时的乌克兰,真正地想要研究一个广泛的中国是不可能的。
二战时期,乌克兰中断了汉学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才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乌克兰汉学家开始了古典以及当代的汉学研究,翻译较多的为中国童话、古诗以及毛泽东的诗。20世纪80年代,乌克兰创办了外文文学杂志,大部分翻译后的中国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些杂志上发布的。
1959年,乌克兰成立了第一个中文学校,一直到今天,这个学院仍然存在,现在6岁的孩子都开始在这所学校学习中文了。苏联解体前,学术体制有了一些松动,慢慢地,研究汉学在乌克兰再次萌芽,在80年代下叶,乌克兰成立了第一个汉学研究协会,乌克兰独立后,很多大学开始都开设了中文课程,水平最高的当属基辅的一些大学,到现在仍然是。懂中文的人慢慢开始在乌克兰汉学研究中发挥作用。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吸引了乌克兰人的关注,同时也促进了乌克兰汉学的发展。大部分汉学家研究语言、现当代文学,部分还研究中文词汇、成语。1991年,第一个关于中国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题目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当时许多学生研究的主要方向都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等。
今天的从今天的情况看,乌克兰汉学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学、语言、外交和历史等几个领域。学习汉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乌克兰汉学研究的道路开辟由来已久,已有了自己的历史。我们来到中国也是为了和中国朋友们保持友好的关系,共同推动汉学研究的发展。
《汉学研究》有汉语、俄语、乌克兰语、英语四种版本,除乌克兰汉学家外,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这里发表有关汉学的文章。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