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汉学家罗明先生于7月25日去世
7月25日,据其家人在脸书发布的消息,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马尼亚外交官协会副主席、汉学家罗明先生(Romulus Ioan Budura)于罗马尼亚时间7月25日去世,享年90岁(1931-2021),葬礼将于27日在Cimitirul Bucurestii Noi举行。
获悉消息后,中罗两国各界人士都纷纷致电其家属,表示沉痛悼念和慰问。中国驻罗大使姜瑜在第一时间代表中国驻罗使馆给其家人发唁电表达哀悼,并且在唁电中对罗明一生促进中罗友好所作突出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部当日也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称其为中罗友谊的奠基人之一,为中罗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讣文表示,罗明不仅是罗马尼亚杰出的外交家、而且还是具有国际威望的汉学家,时至今日仍受到各方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和汉学家萨安娜
1950年冬,罗明(Romulus Budura)、萨安娜(Anna Budura)和另外三名同学无比兴奋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火车。火车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发,途经雅西、基辅、莫斯科、满洲里、哈尔滨,历时半月,终于抵达目的地——北京。在寒风中走下火车的留学生罗明或许尚未意识到,正是这次旅行,将他的一生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罗明是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汉学家罗穆鲁斯·扬·布杜拉的中文名字。提起留学中国,罗明回忆说,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1950年,罗马尼亚领导人收到周总理来信,信中建议中国和罗马尼亚互派留学生,以促进两国交流。于是,罗马尼亚政府决定选派五名学生到中国学习,罗明同后来成为他夫人的汉学家、中国近代史学家萨安娜就在其中。
经过两年语言训练后,1952年,罗明和萨安娜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生活,罗明就读于中文系,萨安娜就读于历史系。在大家热忱的鼓励与帮助下,萨安娜克服了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为成为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文系的罗明也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达到了较深的造诣,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到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中。1954年,他陪同应邀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首次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1955年,中国对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时,他还给朱德做过翻译。罗明曾说:“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就是被派往中国完成大学学业,这让我有幸认识了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以及新中国的领导人。”
1956年,罗明和萨安娜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证书是马寅初校长签发的,衬底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萨安娜回忆说。罗明从1954年起就开始为罗马尼亚和中国领导人做翻译,实际上已进入罗马尼亚外交部。萨安娜毕业后也到外交部工作,1956-1959年、1961-1964年在罗马尼亚驻华使馆任职;1964年回国,1966年起到罗共中央历史社会和政治科学研究所工作。
走出燕园的罗明和萨安娜,怀抱对中国“第二故乡”的无限热爱,毕生都从事着推进中罗关系和两国文化交流的事业,践行着“要成为罗马尼亚和中国之间的桥梁”的誓言。20世纪50-60年代,罗马尼亚领导人访华时几乎都由罗明陪同、翻译。面对采访,他详细描述了60年代初随罗马尼亚领导人访华的情形,并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展示着两国关系的亲密无间、坚定不移,展示着两国领导人的互敬互信。
“我无论是陪同罗马尼亚领导人访华,还是给访问罗马尼亚的中国领导人当翻译,都是对罗中关系中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和见证。”罗明说。在中国高层领导人中,最使他难忘的是周恩来总理:“我永远记得,在许多招待会上,不论是以主人还是客人的身份,周恩来总理都会在与会者中转上一圈,向每个人问候几句。他也常常会注意到我,然后说:‘嘿,罗明,干杯!’要知道,我的外交级别在当时是享受不到这种干杯礼遇的。”
1990年.罗明就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更是直接参与到罗中关系的构建中,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外交部退休后,罗明开始从事罗中关系研究,编著罗中关系文献集,并在罗马尼亚科学院、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多次发表有关中国的报告和讲话,推动罗中友好信念深入人心。萨安娜也是促进罗中文化交流的使者。
罗明夫妇的一双儿女都出生在中国。女儿达迪亚娜,中文名字叫罗家幸;儿子扬·布杜拉,中文名字叫罗阳。姐弟俩继承父母的事业,都为促进罗中友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我幼年的心目中,中国就是我的祖国,这些与我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达迪亚娜回忆说。她和母亲一样,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更凑巧的是,她的丈夫伊斯蒂奇瓦亚也是北京大学的校友,当年曾就读于中文系。1985年,达迪亚娜和伊斯蒂奇瓦亚被派到罗马尼亚驻华使馆负责新闻工作。2002年,伊斯蒂奇瓦亚就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在任八年中,不断推动罗中对话,加强两国政治互信。
罗阳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现称北京语言大学),曾和法国留学生车玉国在侯跃文、石富宽指点下成为第一对说相声的“老外”。他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50多个代表团做过翻译,撰写和翻译过60多篇介绍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文章,被称为年轻的汉学家。罗阳目前供职于罗马尼亚的广播电视机构,他有两个女儿,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罗明夫妇希望两个孙女将来也能到中国去,成为家里的第三代中国留学生。
- 上一篇: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辞世
- 下一篇:没有了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