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新论

铁安:陈苌《戏题十绝句》告知了有关《石头记》的一切

来源:译研网 作者:时间:2014-11-17 23:09

陈苌《戏题十绝句》告知了有关《石头记》的一切
 
陈 苌
出生于公元一六六二年,去世于公元一七一一年
铁说红楼按:此十首作于公元一六九八年至公元一七零零年之间。 
 
《戏题十绝句》
 
讀破萬卷筆有神,别裁僞體風雅親。此翁詩外有詩在,不薄今人况古人。
彼此相輕絶可憐,互相引重亦徒然。誰將萬古千秋事,只博時賢一拍肩。
陳言故紙浩難窺,抉破藩籬自得師。試看丹成九轉後,方知臭腐是神奇。
韓杜文章薄雅騷,此中合有續鸞膠。麻姑長爪依然在,肯向時賢癢處搔。
善學西崑不在辭,美人香草亦何疑。義山本事分明在,只是當時諷諫詩。
雕琢旁門正可咍,妄思險怪更堪哀。起衰八代潮陽筆,只得文從字順來。
滄海横流自古今,誰於絃外覓知音。當年得失何人辨,不問千秋問寸心。
莫逐雲龍上下狂,未甘餘論借芬芳。蘇門也著陳無已,誰守南豐一瓣香。
健筆凌雲杳莫攀,君臣際會一言間。同時亦有嚴夫子,端坐淮南著小山。
隻眼何人繼柳塘,後生習氣愛論量。此言未許他人共,秋菊春蘭各自芳。
 
 
讀破萬卷筆有神, 别裁僞體風雅親。此翁詩外有詩在,不薄今人况古人。
 
“讀破萬卷筆有神”即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意思。言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首联言作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兼取众长,不囿于一家而写岀了風雅一样的杰作。正与后人戚寥生序中云“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一致。诗外有诗,言外有意。“不薄今人况古人” 从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 引变而來。用“况” 明言今人、古人一样值得重视,应为著书立传。而这正是石红书中对今人“ 传我”、“传他” 的意思。
 
杜甫《戏为六绝句》全文如下: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别裁伪体”,强调创造;指石红书作者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兼取众长,不囿于一家。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讀破萬卷,下笔有神。与吳绮的诗句“手披今古无穷史,力创乾坤未見书。” 石红书作者为明史馆史官为“古人”(明代名人)著史写传,于假或左迁后则继续“不薄今人”,为今人作传。
 
彼此相輕絶可憐,互相引重亦徒然。誰將萬古千秋事,只博時賢一拍肩。
 
彼此相輕絶可憐,互相引重亦徒然:隐指康熙年间当时的南北党争,汉満之争及汉人官員中的派别之争。
 
時賢:指当时的賢人,也就是康熙皇帝。時賢应为今典(指康熙年代隐语)查与严绳孙同举博学鸿词并亦为石红书中某女儿本事的徐釚于公元一六八六年《将扺家示诸亲友四首》有
故旧相逢成一笑,时贤争不到漁竿。”
拍肩:《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杜牧《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因成十六韵》有“数仞惭投迹,群公愧拍肩。” 卷五百三十九李商隐《碧城三首》云“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原意为轻拍别人的肩膀表示友好和爱护,此处一个“谁”字一个“只”字,言外之言明极:怎么把萬古千秋的大事用拍拍肩膀就定下来呢?
 
这首诗实在隐指康熙年间当时的南北党争,汉満之争及汉人官員中的派别之争,而“萬古千秋” 之事,均由皇帝“拍肩”而定的政治風气。
 
 
 
陳言故紙浩難窺,抉破藩籬自得師。試看丹成九轉後,方知臭腐是神奇。
 
藩籬: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抉破:揭破;戳破。
自得師:岀于《尚书》六《仲虺之诰》云,“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 言揭破事物的界限,師于自得。从“難窺”的“陳言故紙”堆中,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九转丹成,以致创出“乾坤未见书”。
丹成九轉:岀自《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全唐诗卷五百五十有赵嘏《喜张濆及第》诗云:
九转丹成最上仙,青天暖日踏云开。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九转丹成”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方知臭腐是神奇”中的臭腐神奇岀自《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爲神奇,其所惡者爲臭腐,臭腐復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意谓同一事物,其是非美丑,随人之好恶而异。后以之谓化无用为有用;化废为宝。正与姜宸英《輓徐司寇公用张文昌祭韩退之体》中"湔刮浮俗腸,沃以诗书脂"之意,变臭腐为神奇。
 
韓杜文章薄雅騷,此中合有續鸞膠。麻姑長爪依然在,肯向時賢癢處搔。
 
韓杜文章指唐代著名的文人诗人韓愈杜甫。
雅騷:《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一高適《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诗“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續鸞膠:参见《二刻醒世恒言》第二十二回     崑崙圃弦續鸞膠。
 
附录.第二十二回      崑崙圃弦續鸞膠
 
  三生石上舊精魂曾證三生夙有因。
  莫說尋常連理樹,回生起死更奇聞。
  唐時有個探花崔護,一日行到武林西湖之上春遊,見一園門之內,桃花盛開,崔護信步行到園中,忽見裡面走出一個女子來,生得天姿國色。崔護見了,徘徊半日,彼此留情,只是不好交言而別。崔護因上京會試,就此匆匆去了。這女子之家姓殷,自從見了崔生之後,女子行坐不安,常常思念。不覺過了一年,仍舊桃花開放,崔護到京,中了探花。一心只記念著桃花之下的奇遇,且去辭了做宮,急急回到西湖之上來,重訪舊游,只見園門深鎖,桃花復開,而美人之面不知何在矣.崔護傷心惆悵,題了一首詩,就寫在那園門之上。詩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寫還了詩,不忍就去,又叫了一隻小船,終日往來於園門之外。卻是那女子也因此事,已是得其病症,想起桃花開時,遇著那生,如今不知那裡去了。因對父母說:「要到園中,再去看看。」父母見其生病,倒也依他,因此這女子同了梅香,到了湖中,上了岸,走到園門邊,女子見那園門之上,有詩四句,念了又念,情知是舊年那生所題,不得相見,忽然傷感,就哽哽咽咽的哭起來。梅香不知緣故,急急的開了園門,扶他進去。那女子哭個不住,忽然竟暈死了去。父母聞知大驚,忙忙也到園中看視,救不醒了,只得打點入殮等事。卻好那崔生小船,又游到園門來,只見園門大開,裡面卻有人哭。崔生怪道:「何故有人在內啼哭?」
  走上岸來,到鄰捨家問了詳悉,便走入內來。裡面女子的父母,出來相見了。崔護說道:「令愛急促而死,護能醫治。」父母心愛的女兒,況且崔生一表人材,便放此生去醫,或者醫得好時,便許這生為妻,也強如死了。就同崔護進去。這崔生一見那女子,死在那裡,只等就殮,情知是為這首詩的緣故,也不能禁止,就放聲的大哭。卻是喜得緣分到此,不想這崔生眼淚滴到那女子臉上,這女子果然甦醒轉來。開眼見了崔生,又流淚不止,父母上前,看見女兒醒轉,只道真個救活了,忙忙扶起女兒,說:「虧這先生救活你性命,你可將息病體,好了就嫁與這生罷。」女子低頭不應。這崔護向前,就通了姓名、鄉貫,說:「我已中了探花,你令愛嫁我,也不為辱。」遂將舊年相遇,今日題詩、救活的事,說了一遍。那父母聽了,口口道是天緣。自此殷氏就嫁了崔生,成其夫婦,豈不是個起死回生的奇事麼?
  還有江淮一個舉人,姓盧,名儲,入京會試。先將平日做的文字,錄了一卷,呈與尚書李翱評閱,這李翱乃是唐時一個才子,就是韓文公取中的高弟,出鎮江淮郡。這日,盧儲投過了文字,李尚書因有要緊的公事,未及評覽,便將這卷文宇放在書房桌上,意思待公事畢了,方來批點。不想這李翱卻有個女兒,年方及笄,尚未議婚,乃是個女中學士。自恃高才,不肯嫁凡夫俗子,須要親自選中文才,然後肯嫁的。這日卻好是紅葉有情,赤繩曾係,可可的這女子走到父親書房,看見桌上一本文章,他就展開一看。看了一遍,又看一遍,不忍釋手。大喜說道:「此人文才高妙,今科決是狀頭矣!」提起筆來,批下一段道:
  此文采色陸離,有台閣氣象;聯篇雲錦,逞月露詞華。
  取巍科,享榮名,居然大魁天下。材品無雙,風流絕世,洵當代人豪也。
  批評完了,仍舊將卷子折好,安在硯瓦之下,自己流連了半日,方進香閣中去了.卻說那李翱愛才心切,記得早辰有那盧儲文卷不曾批閱,就走到書房,拿起那一本看時,卻已批點得端端正正了。李翱大驚,看了一回,知是自家女兒的筆跡。他就留心道:「這是我女兒選中意了。」再看他文字,果然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心下也自歡喜。隨即差個長隨,拿了一個名帖,去請那送文的盧舉人來衙中相會。盧儲聞說,連忙來到衙中。李翱出來相見,可就開口向道:「足下曾有親事麼?」盧生答道:「貧士尚未有室。」李尚書大喜,即將那本文字取出,遞與他道:「此是小女親筆所評。知足下此行,必奪天下大魁矣。殿元到手,如不棄嫌,老夫當以小女奉侍君子,足下之意何如?」盧儲喜出望外,看了小姐所評,真是文心繡口,品得恰當;字又寫得精妙,筆筆是衛夫人簪花格的小楷。連忙謝了出來。李尚書又贈他千金綵帛,以為入京的卷資,待中狀元,即歸完娶。這盧儲歡喜不勝,一路上只將著李小姐的批評細玩,已是到了京師。會試過,中了進士;殿試傳臚,第一甲第一名狀元果是江淮郡盧儲。唐主大喜,乃命折花一枝,紅綾束餅啖百枚,盛以金盒,遣中官二人,馳賜狀元。便令戴花收酒,以為榮寵。這盧儲才過殿試,徑赴佳期,急忙上了一個歸娶的本。唐主又欽賜金花銀幣、宮錦蓮燈,又命中官二人,送至江淮李尚書府中成親。盧儲到了江淮,見過了李尚書,李尚書大喜,即延請盧狀元,寓在書房。盧生到了書館,洗塵三日,即作催妝詩一首,命使女呈送孿小姐妝台之上。李小姐拆開看曰:
  昔年將去帝京游,第一仙人許狀頭。
  今日已成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李翱擇日,謝了聖恩,遂將女兒與盧儲成親。成親之後,夫婦兩人甚是相得。一個喜說「相公天才,杏林第一」;一個笑說「夫人國色,絕世無雙」。自此建治花園,樓閣,日與賦詩論文、賞花詠月以為樂。歡洽了數年,天子愛盧儲的才,欽點為河南、河北、劍南、湖東各省主試,考取天下賢才。盧儲上奏曰:「本朝策士,純用詩賦 非舉賢求治之要。今奏過聖上,乞以詔策、咨訪,治術為先。」唐主准奔。盧儲謝恩出朝,遂與李氏夫人相別,說:「我此行,各省取士回來,也得一年光景,方得回來,夫人在家,可善自消遣。」李氏夫人不忍分離,因王命不可遲違,只得含淚而別。李尚書聞得女婿出京典試,收攬海內英雄,以為門生,是第一榮顯之事,作詩一首贈行。詩曰:
  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
  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盧儲謝別了李翱出京,一路風憲,自不必說。卻說李氏夫人,因盧儲典試出外,含淚送行,心下怏怏不樂,不覺春去秋來,已是半年光景。李氏染了一個心痛之疾,屢藥不效,卻因與盧儲恩愛最好,燈前月下,自處無聊,病勢日增無減。看看秋老霜濃,冬深雪積,愈覺淒涼寂寞。輾轉沒情投緒,偶作小詞,名《百字令》,以遣悶懷。詞曰:
  別離情緒,奈一番好景,一番愁蹙,燕語鶯啼人乍遠,還是他鄉寒食。桃李無言,不堪攀折,總是風流客。東君也自,怪人冷淡蹤跡。
  花豔草草春工,酒隨花意薄,疏狂何益。除卻清風並皓月,脈脈此情誰識?料得文君,重簾不捲,只等閒消息。不如歸去,受他真個憐惜。
  自此一病不起,延挨將盡,李氏對這些養娘、侍女說:「我死之後,不可將我入殮,老爺原說一年將滿,即是歸期,如今已是年終了,只這幾日,老爺必然回家,須等老爺親自回來殮我,不可違我說話。多多上福老爺,說我料道今生不能相聚了。」說罷,哽咽一聲,果然死了。真個這些服事的人,不忍違他遺言,哭了一回,先去報與李尚書知道。李翱痛哭不己,就依著女兒言語,不辦後事,只吩咐著眾人守管著,以待老爺回來。死了恰好三日,遇著盧儲典試事畢,回到家中,聞說李氏因記念得病,已死三日,盧儲大驚,也哭得暈去,就如做夢的一般。其魂直渺渺茫茫,游到一個海上仙山,山門上大寫「崑崙圃」三個金字,中間坐著的,乃是漢朝東方曼倩先生,左右列兩行仙吏,無數香花、旌幢、旛蓋,金碧輝煌。這東方先生一見了盧儲,便叫道:「鶴羽,你來是為那鸞英的災難麼?汝二人原是我座前的侍香仙子,你是仙童,名喚鶴羽;汝妻李氏,是我仙女,喚作鸞英。因我前到王母瑤池之上,去盜食蟠桃,回來遲了些時,汝二人就思凡下界,成了夫婦。那鸞英又因失手傷了我庭前鳳喙,該有這三日亡身之難。我已將此鳳喙,和了那東海玉巖山的麟角,製成丹膠一粒,名為『續弦膠』,可使斷弦重續,絕命再生。配煉丹膠,俱非凡物,乃是:
  上清之露,天池之水,玉爐之火,蓬岫之薪,
  暘谷之精,丹淵之華,配以星魄,合以雲砂。
  此膠凡九煉而成,果係夫婦有情,生死不變其愛的,才可與他,救其一命,再得人間歡聚。汝二人為夫婦,未及半世,尚未到九九之數,今賜汝續弦膠一丸,納入鸞英口中,輕輕叫他三聲『鸞英』,自然能醒,他不欲入殮以待汝歸者,為此也。自知仙體不壞,不與那些凡人說破,故耳。汝可速速將去,待九九數終,汝二人同到崑崙圃相會,我仍收留為弟子,度汝成道,毋為情慾所迷,一墮紅塵,萬劫難轉,牢記牢記。」回頭又命一仙童,取火棗一枚,交梨一顆,與他食了,即令童子送鶴羽下山。盧儲叩頭謝了,同這童子一路下山。行了半日,只見滿山文禽翠羽,銀杏仙桃,丹崖石蹬.各山路徑都是,日遊之地,相熟的去處。一路玩賞,忘了下山之事。這童子大喝一聲道:「你還不走麼?」用力一推,這盧儲就似在萬山頂上,跌下的一般,卻好暈了一個時辰,被這童子一推,就跌醒了,看見守著妻子哭哩。盧儲定了性,想了一會,一一記得暈去時的光景,及東方先生的言語。所賜的續弦膠,探之懷中,果有一丸,於是心下大驚,不與眾人說明,便吩咐眾人避到外面。他一手將這續弦膠放入李氏口裡,一面叫:「鸞英,鸞英!」叫了三聲,真個李氏慢慢甦醒轉來,心下明白,且不言語,輕輕的開眼叫道:「官人回來了麼?」盧儲應道:「賢妻如何就撇了我去,快些醒來!」李氏遭:「我服了鸞膠,病已好了。」就坐了起來。盧儲歡喜,叫眾人進來:「看我夫人,幸喜重生了。」眾人連忙一齊進來,見了倒嚇得木呆了,開了口,合不得,眾人慌忙來問夫人怎生樣死去的光景,又連連的火急去報與李翱。李翱聞得,也覺駭然,忙來看了女兒,便問盧儲道:『賢婿何處得了異術,能救我女重生?真是可喜!」盧儲卻不言所以,只說緣分不該就斷耳。自此二人重新又做夫婦,好似做了兩世夫妻的。過了幾時,李翱身故,盧儲也做到尚書地位,拜了宰輔,榮享千鍾之粟。聖上寵眷不衰,整整又做了二十年宰相,尊到極晶,已是六十多歲了。夫妻卻是同年的。
  一日,聖上郊祀回來,盧儲侍駕,聖上賜了些甘露羹,命他持回食之,發白可轉而為黑。盧儲持回,同李氏食了,果然發白變黑。李氏笑指著盧儲道:『相公,這可就是仙丹,故能有此靈妙。」說了這一句,就似點醒這盧儲的一般,盧儲忽然心下醒悟,就對李氏道:「你三十年前死去三日的事,可記得麼?」這李氏便應道:「你三十年前夢去九九之數,可記得麼?」盧儲笑了一笑,即日解了朝服,換了道衣,上了辭官的表章,拜還了欽賜的金帛。李氏也改了羽服氅衣,乘夜間月色大明,兩人就私自逃出衙門,出了帝城,一路只望東而行。行遍了天下四方、九州八極,苦心修煉,各處雲遊,訪道尋真,不迷真性。餐鬆食柏,宿水登山,卻也整整游了有二十餘年。將已九九數終,兩人年皆八十一歲,已行到了崑崙圃的仙山地界。只見一日遇著一個道人,也是鶴髮童顏,手持竹杖,從東而來.見了盧儲二人,道:「你二人可是盧儲與李氏麼?崑崙主人著我來引進哩!」盧儲夫妻二人點頭稽首,道人領到山頭,將到半山,只見山頂上,東方生大叫曰:「他二人濁骨凡胎,不可上山穢我仙境,可著他換了凡骨,才許上山。」
  那道人聽得,便朝上跪道:「領法旨。」即引他二人,又轉到一個去處,只見四面高峰插天,下面一道清溪,有萬丈深險,數里廣闊。這道人不由分說,將柱杖一拂,把他二人都拂了下去。二人落下溪中,就脫了凡世的胞胎,換了輕身的仙骨,就會駕雲履霧,始初從西首山上,落到深溪,他就向東首山上駕風上來。正是東方曼倩先生的道院,正中扁額乃是「崑崙圃」三個石青嵌金的大字。但見:
  朱門欄檻,畫棟雕扉。琪芝異卉,春秋不盡之花:仙鳥文禽,朝夕遊行之景。
  往來者,俱驂雲跨鶴仙班;講論者,乃不死長生秘要。
  果然是:清虛寂寂神仙府,靜默玄玄太上家。
  兩人認得舊時的境界,歡然進到正殿之上,拜了東方先生,又與兩行侍從一一相見了。然後東方先生開口問道:「汝二人今日可已滿願了麼?」又指李氏道:「汝的道號原是鸞英,若前日死了三日,我不用續弦膠來救你轉身,汝就墮落愛河,溺於欲海,今日安得再返仙鄉,得成大道?」又指盧儲道:「汝的道名,原是鶴羽,不可似向日再要思凡。若再犯戒律,我就永世不來度你,可得再到我這座下麼?」於是二人醒悟,一齊又來叩頭受戒,立誓再不思凡了。東方先生大喜,命取仙肴、仙簌、仙酒、仙丹,作起仙樂,證了仙班,與他二人慶賀。正是:
  姻緣得就是天成,更喜鸞膠續舊盟.
  世上關雎情分好,想來也會慶重生。
  
  總批:三復關雎之詩,古人未嘗無瑟琴之樂,卻惜今人不解此語,苟非溺愛忤親,必至乖張反目,徒自苦耳。亦曾識靜好之致乎?
 
麻姑:為古代仙女。建昌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或是仙人王方平之妹。東漢時。方平降蔡經家。召麻姑至。時姑適遊行蓬萊。候兩時餘。姑始至。乃一妙齡女子。年方十八九許。貌甚美麗。手有長爪似鳥。頂中作髻。餘髮散垂至腰。衣有文采。而非錦繡。光艷耀目。坐定。自進行廚。皆金盤玉杯。餚饌多屬花果。香氣盈庭。擘麟脯行酒。姑曰。接待以來。已見滄海三為桑田。自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昔。會時略半。豈將復為陵陸。方平歎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時值希婦新娩。亦來窺視。麻姑望見之。乃曰噫。且止勿前。索米少許。擲地皆成珍珠。化作丹砂。以祛其穢。方平笑曰。姑猶作少年戲耶。宴畢。方平去。麻姑亦凌空而去。 麻姑山在江西省境內,据記载,述南城縣西有麻姑山。高九里。周四百里。道家謂第二十八洞天。在寰宇記中述。麻姑得道處。山有會仙亭。其實即蔡經宅舊址。與麻姑王方平相會處。山頂有壇。唐大曆六年。撫州刺史顏真卿作麻姑壇記。並書碑。樹於其處。
麻姑石上问麻姑:长爪而今短也无?搔背可关人痛痒,拈花何惧鬼揶揄。
桑田屡废蚕犹在,沧海横流水自枯。休向方平夸永寿,蔡经心事汝之乎?
麻姑長爪依然在,肯向時賢癢處搔:麻姑是古代仙女,手有長爪似鸟。麻姑山在江西境内。唐大历年间,颜真卿作麻姑坛记。此处借麻姑長爪有该书有諷刺当局的意思。只是當時諷諫詩。
 
 
 
善學西崑不在辭,美人香草亦何疑。義山本事分明在,只是當時諷諫詩。
 
善學西崑不在辭,美人香草亦何疑:玉台西崑香艳诗绝丽沉博,无语不香,有愁必媚。作者特托之於儿女丁宁,闺门婉恋,以写其胸中之幽怨,不得概以“ 红粉青楼,裁云镂月” 之句目之也。实点明以香艳之词另有寄托。義山本事分明在,只是當時諷諫詩:李商隐字義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他的咏史诗触及时政,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亦借寓《石头记》。
李商隐(约812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秘书省正字等职。当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晚年的李商隐,先后三次在桂州、徐州、梓州随人作幕僚,抑郁不得志,死于荥阳。
李商隐为晚唐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中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李义山诗集》共三卷,存诗约六百首。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触及时政,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不同寻常的胆识。如《有感》、《重有感》等,有力地抨击了控制朝政的宦官;《寿安公主出降》等,直斥祸国殃民的藩镇,并讽刺了朝廷姑息强藩的行为。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人以途中见闻,展现了甘露事变后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社会实况,并追溯唐王朝治乱盛衰的历史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指出祸乱的根源。
李商隐的咏史诗,也有很高的成就。它们记录历史教训,并希望当政者以此为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富平少侯》、《南朝》、《北齐》等,鞭挞了历史上封建帝王的骄奢荒淫;《瑶池》、《贾生》等,讽刺帝王追求神仙的虚妄,并显露出诗人的胸襟抱负;《马嵬》、《龙池》、《华清官》等,更是直接把矛头指向本朝皇帝,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雕琢旁門正可咍,妄思險怪更堪哀。起衰八代潮陽筆,只得文從字順來。
 
起衰八代潮陽筆:典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主张尊儒。
 
八代潮陽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 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附录.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说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评价自然是很有些夸张了。苏东坡还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其他暂且不表,单说这忠犯人主之怒,于韩愈确实不为过。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文中字字情真意切,流露出身为臣子的拳拳之心。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的乌纱得来不易。他考进士三次落第,考官时又三次碰壁,按说应该惜官如命。但他屡次犯上,逆披龙鳞,被贬之后也不吸取教训,一如既往。他傻吗?当然不是。在提笔给两位圣上写奏状时,特别是在给唐宪宗反映迎佛骨的危害时,他早已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后果。可为什么还是冒着丢官甚至丧命的风险直言相谏?
滚动新闻/Rolling news
推荐专题/Recommend special
学者访谈/Interview    更多>>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汉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