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座谈中外文化交流
12月3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文化部部长蔡武出席座谈会并致辞,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以及来自17个国家的21位汉学家和15位中国文化学者、作家一并出席。
蔡武在致辞中指出,汉学家为世界构筑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知识和想象空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汉学家群体为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本土学术对国际汉学的研究和深度回应,激活了双方的交流机制,真正开启了中国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历史性对话,为汉学研究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术激活自身古老的思想传统提供了历史契机。这样的互动会大大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更了解世界,推动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创建一个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共谋发展的世界新秩序。
德国汉学家施寒微代表海外汉学家发言。他认为,应当运用不同的视角研究中国,发掘新的见解和思路,中国学者与汉学家的深入交流将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莫言作为中方学者代表在发言时说,感谢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推广和传播做出的贡献,并表示愿借助文学的力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不懈努力。
座谈会上,与会的中外学者围绕“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品译介”“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3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认为,经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大家对海外汉学研究现状,汉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各自在汉学研究领域的责任感。
据悉,汉学家会后还将赴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福建泉州进行文化考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活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上一篇:英国汉学家苏立文逝世
- 下一篇:汉学家柯雷南京谈诗歌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