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索邦大学斯托耶夫教授赴北语演讲
9月29日上午,著名比较文化与文学研究学者、法国巴黎三大(索邦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斯托耶夫(Alexandre STROEV)受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之邀,为相关专业的师生们做了“法国启蒙时期所构建的中俄形象”的学术报告。
斯托耶夫教授的演讲使用了一个“三角地缘结构”的概念,将法国、俄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关系置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中加以考察。斯托耶夫指出,就法国而言,在18世纪启蒙时期的精神版图中,存在着两个相邻的强国,即中国与俄国,而各自又呈现出两种类型相反的文明,因此,对法国启蒙思想资源的考察,就有必要努力地去分析由这个三角结构而形成的交流特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考察法国人由此而生产与制造出的异域“文化想象”。围绕于此,斯托耶夫讲述了几个方面的要点,即法国人是如何在打通陆路,去往中国的途中认识到俄国的,西伯利亚地区的被发现被赋予了什么样的含义;法国启蒙思想家是如何解读所谓的“法律专制”这一概念的,其中的重农学派究竟在当时做了哪些实地考察与理论上的阐述,以及儒家的思想在法国与俄国接受的情况;旅行记这种文类在信息提供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哪些距离。斯托耶夫最后认为,在欧洲开始打通陆路往返中国的途中,三国之间的信息不仅是以非常密集的方式在流动,并在每一次过境时都在改变着它们的意义与作用,而且各国也都在通过这些有限的信息来编织出他国的假象性的“形象”,从而作用与各国的政治、外交与文化等。
斯托耶夫教授的演讲富有很大的启发性,提供了新的思考知识的方式,激发了听众的广泛兴趣。在下半场的对话阶段,斯托耶夫认真地解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表示希望今后能与北语有深度的合作,共同推动相关课题的研究。
原巴黎三大博士毕业生,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杨蕾为斯托耶夫的演讲做了流畅的翻译。
【链接】斯托耶夫教授简介
亚历山大·斯托耶夫教授,1955 年出生于莫斯科,1983获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学位。1998 年起在巴黎索邦大学执教,是“18世纪法俄文化关系”课题带头人。
斯托耶夫曾担任日内瓦大学和巴黎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布列塔尼大学法国文学教授,索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其著述多由法文与俄文写就,并分别在巴黎和莫斯科出版,如有《启蒙时期的冒险家们》、《17,18 世纪法国文学故事》、《伏尔泰与耶卡莲琳娜二世》、《伏尔泰和俄国》、《形象学研究》、《18,19 世纪欧洲法语写作》、《去往中国之路》、《法国作家和游客在西伯利亚的开发》等,其中《贾科莫·卡萨诺瓦,我的一生》一书自1990年至2014年已再版8次。至今发表的文章有170多篇,涉及多个领域,其中不乏与中国相关的研究,例如:1994年发表的《俄国驻中国大使让·珀托基信件汇编》,1999 年发表的《让·珀托基与中国的不解之缘》,2014 年发表的《启蒙时期理想中的西伯利亚》。由其编辑的《中国之行,从圣彼得堡到蒙古》于2004年在巴黎出版。
斯托耶夫的母亲玛丽莲娜-斯特罗耶娃所撰的《契科夫的艺术剧院》一书 曾于1960年被翻译成中文,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也可看做是斯托耶夫教授与中国的另一段因缘。
- 上一篇:著名美裔中国翻译家沙博理先生去世
- 下一篇:“紫荆城里的斯洛文尼亚人”画展近日展出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