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汉学家:“西方民众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
近日,本报记者就十八大召开、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中意两国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意大利罗马大学副校长、罗马孔子学院院长、著名汉学家费德里科·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
马西尼教授1978年开始学习汉语,1987年至1990年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1997年起任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因其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荣获由温家宝总理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
提到中共十八大的召开,马西尼教授表示,只需对比一下10年前和今天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现,意大利人已经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发生的改变和意大利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马西尼教授说,最近在意大利的报纸上有两则重要新闻:一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另一个就是中共十八大的召开。马西尼教授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只觉得美国大选十分重要,但是在10年后的今天,中国发生的改变和美国大选同样重要。这和中国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马西尼教授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马西尼教授说,过去除了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意大利人很少关注中国。而在今天,意大利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改变对意大利也会有很大影响,由此能看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当今意大利的新闻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趋多元化,在报道中国新闻的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更加重视中国,西方民众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
在中意关系方面,马西尼教授表示,要让意大利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同时也要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西方。他特别指出,孔子学院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领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把汉语和中国文化介绍给意大利人,同时还可以提供机会,使很多中国的老师和学者有机会到意大利教书。
马西尼教授还表示,他十分钦佩中国对科研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他说:意大利政府不够重视科研和教育。意大利要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还是应依靠科研和教育。他希望有更多的意大利学生有机会去中国学习,从而加强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陈晓晨)
- 上一篇: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 下一篇:乌兹别克斯坦第九届汉学研讨会
- ·翁鸿鸣:用文学的力量感知实实在在
- ·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访澳大利亚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近期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翁鸿鸣进行了一次线上对话。聚焦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翁鸿鸣分享他的创作与翻译经历,介绍...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